“求真”教学、学术沙龙之中青年学者论坛 (第一期)顺利举办

发布者:孙燕媚发布时间:2024-10-09浏览次数:128

   金秋九月,正是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的黄金时节。为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平台建设,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拓展师生学术视野,激发师生学术渴望,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2024929日下午学院在立德楼(北二)543举办了“求真”教学、学术沙龙之中青年学者论坛(第一期)。本次论坛邀请了学院三位青年博士分享交流其学术研究成果,90多名院内外师生参加了本次论坛,并积极参与交流互动,老师们匠心担当,学生们沐光而行、收获颇丰。

   论坛由杨志强副院长主持。杨院长介绍了学院目前的学术交流平台并指出“中青年学者论坛”学术沙龙系列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展示学院中青年教师学术风采,促进学术资源共享,推动交叉融合创新。接着,他提了三点希望,与参加论坛的师生共勉:一是“参会有悟”;二是“重在坚持”;三是“思想碰撞”。最后,他鼓励同学们多参与校内外学术会议拓展兴趣,多进行学术的交流碰撞,遇到感兴趣的话题多跟老师们交流合作。

杨志强副院长主持论坛

1. 高管成长经历与企业并购行为的研究:基于改革开放场景。

   第一个主题是由李俊仪老师报告其工作论文《高管成长经历与企业并购行为研究——从封闭贫穷到开放繁荣的准自然实验》。李老师指出,原生家庭,作为一个人最初接触的社会环境,对个体的性格形成和命运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人在原生家庭中经历了创伤,这些经历可能会深深影响他们的情感、行为模式和人生道路。于是,她以原生家庭影响决策的例子引入文章主题——改革开放塑造我国企业管理者决策,也影响着企业行为特征。

   李老师用实证检验验证了文章假设后,通PSM、工具变量法和DID了非常严谨的稳健性检验,同时还排除了教育水平、海外经历、从军经历的竞争性假说,然后基于改革开放程度高低的差异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最终得出结论。

李俊仪老师分享

   在交流环节,杨志强老师、王晨阳老师和朱红梅同学等人针对选题视角、改革开放周期与计划经济周期叠加的影响、新时期改革开放特点的影响、高管年龄代沟、风险偏好差异、工具变量的选择、研究贡献等问题与李俊仪老师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2. 大语言模型在经营研究中的应用前景研究

   第二个主题是由冯果老师报告其近期开展的研究内容《AIGC与大语言模型在财经类研究上的应用》。冯老师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大语言模型在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突破,其应用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本生成和分析,而是逐步深入到企业经营研究的各个层面。因此他主要介绍和汇报了其在大语言模型在会计领域运用的前沿研究。

   首先,冯果老师向与会师生简单地介绍了财经类文本分析的一般流程和企业管理会计实践指标的建立(通过理论构建种子库),让大家对大数据模型在财经类研究中有了初步的认识。

冯果老师分享

   紧接着,冯果老师用一篇文献展示目前的大模型文本分析依旧了在用新工具做“旧任务”,而当前亟需做的创新是用新工具去做“新任务”。例如,运用Chatgpt的大语言模型预测未来资本支出,以及判断在盈余电话会议中的非正式回答。冯老师的介绍让与会师生对今后的研究有了更多的思路和方向。

   最后,冯果老师介绍了使用大模型进行角色模拟,如经济学中的代理人模拟和营销学中的消费者模拟。冯老师的介绍令人深思,引发了老师和同学们对智能化时代的思考。

   在交流环节,冯晓丽老师、杨志强老师和李杰飞同学针对如何在未来的会计学研究中运用大模型进行理性或者非理性的分析、怎么开展基于智能技术的实验研究、大模型角色模拟怎么赋能未来会计研究等问题与冯果老师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大家都认为,大语言模型的引入,可以为会计研究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3. 银行分支机构集聚与企业绿色转型

   第三个主题是由滕明明老师报告其研究成果《Bank branch agglomeration and corporate green transformation》。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日益增强,以及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企业绿色转型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在这一背景下,老师对银行分支机构集聚对企业绿色转型做出研究,发现银行分支机构作为金融服务的重要载体,通过集聚效应,为企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滕明明老师分享

   在交流环节,朱丽老师、杨志强老师、李伟辰同学以及王佳卓同学等人针对银行分支机构集聚和企业绿色转型之间的内生性问题、工具变量的选择、企业绿色转型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等问题与滕明明老师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求真教学、学术沙龙之中青年学者论坛”是学院为广大师生搭建的学术交流平台。它旨在促进了中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推动学术研究的创新与发展。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中青年学者和研究生能够积极参与进来,相互交流、相互碰撞,不断夯实和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共同推动学术研究的繁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