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社会实践特辑7 | 学子下乡传薪火,青春实践绽芳华

发布者:孙燕媚发布时间:2025-08-13浏览次数:10

2025年7月15-21日,广东财经大学乡韵兴农实践团赴广宁县古水镇,响应省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号召,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通过实地调研,为当地特色农产品设计“大学生助农限定款”产品包装插画,进行直播带货宣传以及制作“古水之韵”宣传片,为古水打响特色农产业品牌。

一、青年齐聚首,实践启新程

乡韵兴农实践团由广东财经大学多个专业师生组成,包含会计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和法学院学生,指导老师分别来自会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人文与传播学院。各专业学生齐聚一堂,充分发挥跨学科复合型优势,这使该队伍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对当地农产业发展进行分析,助力古水特色农产业发展。 

广东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肇庆广宁县古水镇拥有竹产业、三坑蜂蜜、蒲塘西瓜等特色资源,但面临品牌弱、销路窄问题。广东财经大学乡韵兴农实践团与古水镇政府结对,实施“云链农品・打响特色农产业品牌”项目,以电商直播、包装插画设计为抓手,激活特色农产业动能。

二、翠竹林深处,实践正当时

为进一步了解当地农产品的销售情况,广东财经大学乡韵兴农实践团在古水镇街道以及相关村落进行实地走访调查,在基层获取一手资料。同时,为了帮当地农产业探索更多销售渠道,实践团队员与当地浩鹏电商和广宁县恒丰公司特优农产品展销中心合作,进行了“当地+高校”合作助农直播。

01.村镇走访

实践团队伍走访古水镇便民服务中心、农民街各类商铺、村镇小巷以及竹林公园,通过调研发现,当地特色农产品(如蒲塘西瓜、三坑蜂蜜、什洞夜兰香)销路单一。主要问题为:西瓜等产品多为瓜农自产自销(摆摊)或小规模承包销售,缺乏多样化、规模化销售渠道及稳定订单,产销信息不对称严重制约产品溢价空间与价值。

02.实地调研

实践团深入古水镇蒲塘村、三坑村等4村及多家企业调研,了解西瓜、蜂蜜、丝苗米、竹产业发展情况。调研发现,西瓜、蜂蜜等产品虽通过合作社积累口碑,但品牌建设滞后,市场辨识度低,区域影响力受限。为此,实践团建议:1. 推动当地农产品对接广宁电商基地,提升品牌影响力;2. 引入食品加工企业,进行深加工以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03.直播宣传

实践团与浩鹏电商及广宁县恒丰公司特优农产品展销中心合作,开展“当地+高校”助农直播。在浩鹏电商,连剑浩先生讲解农产品特性与直播话术,队员协助销售农产品。在恒丰展销中心,人大代表陈善彪先生传授直播逻辑与经验,其“成事惠民”的企业家精神与社会责任感为团队树立了榜样,体现了中小企业在乡村振兴中的担当。

三、乡路阡陌间,硕果自丰盈

广东财经大学乡韵兴农实践团开展为期七天的实践调研,深入乡村田间院落,通过与村民交流、观察发展现状,收获丰富一手资料与深刻感悟,获取乡村振兴案例、基层治理实况及乡土文化等成果。此次实践促进了理论与现实的碰撞结合,为后续助力乡村发展奠定基础。

直播成效

实践团参与助农直播成效良好:“校地合作”直播累计观看3566人次,实现成交额1196元,点击-成交转化率达22.73%。数据验证了电商新渠道对拓展特色农产品销路、触达更广消费群体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当地中小农户和涉农企业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参考。

包装插画设计

实践团结合古水特色农产业(西瓜、蜂蜜、竹子、夜兰香)与本土农民、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形象,以清新自然的乡村场景插画进行产品包装设计。此举不仅提升产品吸引力,更将地方文化符号转化为品牌资产,增强辨识度与情感连接,契合农业高质量发展品牌打造要求。

平台宣传

实践团积极通过小红书等平台分享实践纪实,既是向更多群体分享这次项目实践经历,也是对古水镇特色农产业的一次宣传。这能够有效提升古水农产品的区域知名度与网络能见度,也是在探索新媒体矩阵赋能乡村品牌传播新模式。

直播数据

  

包装插画设计

  

平台账号

四、青竹掩映处,感悟记心间

实践虽结束,但使命永续。本次探索的经验与思考将持续赋能古水特色农产业发展。团队将以实践为契机,持续关注并服务乡村,为百姓办实事谋福祉,助推古水特色农产业在广宁绽放更亮光彩。在“百千万工程”引领下,依靠地方政府、高校、市场与农民合力,古水镇特色产业有望突破瓶颈,实现品牌化、标准化、数字化升级,成为驱动广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的坚实力量与璀璨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