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介绍
在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 的激昂号角声中,广东财经大学红绿古特实践团再度出征,踏上了意义非凡的基层之路。这支实践团由来自各个专业的优秀学子汇聚而成,他们带着蓬勃朝气与专业知识,决心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他们以 “红色” 为指引,深度挖掘革命精神的当代价值;以 “绿色” 为基底,探寻生态与发展的和谐共生模式;以 “古色” 为脉络,唤醒沉睡在岁月里的文化瑰宝;以 “特色” 为引擎,点燃乡村经济腾飞的新希望。他们的每一项行动,都如同一颗颗闪耀的星辰,为乡村振兴的壮美蓝图增添璀璨光辉。
实践内容
支教新章:
四色课堂融文化,实践赋能增自信
01
实践团走进梅州市大埔县平原村支教基地,开展“四色生辉”主题支教活动,通过趣味课堂与实践体验,将本土文化种子播撒在当地孩童心中。
支教伊始,实践团以瓷器发展史、制陶工艺流程图布置课室走廊营造文化氛围,开班仪式明确育人初心 —— 依托红色文化、古建特色、制陶手艺等本土资源传承千年文脉。课程中,“赤诚赓续” 课讲述高陂支部成立、地下交通员传情报等红色故事,让革命精神扎根孩童心中;“绿意瓷光” 课以 “拯救青花瓷小镇” 情景冒险为主线,设 “识别环保瓷土” 等闯关任务,融入陶瓷知识与节水技巧,培育绿色发展意识;“古窑新韵” 课解读客家古楼文化智慧;后续的陶瓷创意纸模设计、VR 交互体验、素胚绘画及陶泥手作等课程注重实践,纸模设计供孩子自由组合创新,VR 体验带孩子走进虚拟陶瓷展厅,让他们在创作与科技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期间,高陂镇孙彬书记到访指导,肯定课程价值并助力推进。
此次支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文化自信的培育。实践团以“四色”课程为纽带,让红色基因、绿色理念、古色文脉与特色技艺在课堂中交融,既丰富了乡村孩童的暑期生活,更以青春力量推动本土文化的代际传承,为乡村文化振兴筑牢根基。
产业探研:
深入园区访名企,私域助力促转型
02
实践团到访大埔县 “埔娃娃会客厅”,与总经理黄永莉交流探寻文旅融合新路径。“埔娃娃” 以兔子为原型,红色外衣呼应 “中共苏区” 历史,金黄色融入大埔蜜柚特色,更凝结围龙屋、长寿乡等文化符号,是当地历史文脉与地域特色的生动载体。作为首个以官方卡通形象为核心的文创平台,这里融合 “埔娃娃”与当地景点、非遗,涵盖多元业态,是展现大埔文化的窗口。
黄永莉专题介绍了大埔文旅资源与发展概况,强调 “建筑背后是历史与灵魂”,分享 “埔娃娃” IP 创作理念及文旅公益实践,其 “打造当代文物,留下未来遗产” 理念为实践团提供文创开发新思路;实践团介绍自身项目规划,双方围绕大埔文旅 “出圈” 路径、网红打卡点挖掘等深入探讨,形成思维碰撞。
此次交流不仅让实践团直观感受到文创 IP 对地方文化的活化作用,更凝聚了 “以创意焕活文脉、以青春助力振兴” 的共识。未来,团队将以此次交流为契机,把文创赋能的思考转化为实践行动,助力大埔在文旅融合中彰显文化特色,让地方文脉在创新传承中焕发持久活力。
实践团对梅州大埔县溪山陶瓷有限公司、富大陶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开展回访调研,通过实地走访生产车间与深度座谈交流,探寻传统陶瓷产业的传承密码与转型新路径。
溪山陶瓷是一家涵盖全流程生产的工艺陶瓷企业,其精湛工艺与远销海外的市场布局尽显专业实力。此前,实践团已协助该企业搭建线上平台、开展直播带货,此次回访还为其提供了私域运营方案。总经理郭晓川详细介绍了一年来的发展成效,同时提出向 ToC 端转型的战略规划,期待团队能为企业突破市场瓶颈提供新方案。
富大陶瓷则以日用瓷、艺术瓷为核心,依托国家 AAA 级工业旅游区,通过特色载体实现了产业与文旅的深度融合。研发部主任黄志超分享了工业旅游区的发展历程、现状及面临的行业挑战,并深入分析了大埔陶瓷产业的整体发展态势。实践团还走进车间,对比两家企业在塑形、彩绘、施釉等后端环节的差异,对陶瓷生产形成了系统认知。此次回访不仅加深了实践团对陶瓷产业现状与挑战的理解,更为探索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崭新思路。
文旅寻踪:
多元资源深挖掘,振兴思路谱新篇
03
红脉传承|三河坝前缅英魂
实践团走进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梅州大埔县三河坝战役纪念园,重温 1927 年三河坝战役这一南昌起义部队转移中的关键战斗、中国共产党早期武装斗争重要印记的历史。成员驻足 “军魂” 主题雕塑前感悟先烈精神,在战役烈士纪念碑前庄严敬礼缅怀岁月。此行让成员们感受革命温度、传承红色基因,大家表示将铭记先烈,把信仰力量化为行动,续写红色传承。
绿动乡野 | 田园画卷绘新篇
实践团赴国家 3A 级旅游区梅州大埔西河北塘乡村旅游区开展调研。
北塘以 “艺术活化乡村” 为核心理念,自响应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凭借艺术产业赋能构建起 “处处皆景、步步入画” 的生态艺术综合体,还先后荣获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森林乡村等荣誉。实践团成员实地走访了园区内的种植基地,直观感受绿色农业的发展成果与土地赋予的可持续生命力;同时沿生态步道探访北塘美术馆及由百年古宅改造的振德楼艺术众创空间,深刻体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发展理念,也感受到传统客家文化在当代的创新传承。大家表示,将以 “绿色先行” 为指引,助力乡村振兴。
古韵寻脉|探寻客家文化的厚重与传承
实践团在指导老师杨晨一带领下,赴梅州大埔开展客家文化专题调研,走访了泰安楼、大埔县博物馆、百侯古镇、茶阳古镇及李光耀、田家炳祖居。
从泰安楼石方建筑中凝结的宗族智慧,到大埔县博物馆文物史料所展现的客家发展史诗;从百侯古镇明清建筑与民俗烟火里的传承密码,到茶阳古镇父子进士牌坊承载的“诗礼传家”崇文传统;再到李光耀祖居“耕读传家”的根魂延续、田家炳祖居“回馈桑梓”的大爱担当,那些沉淀于建筑纹路中的智慧、流淌在民俗传承里的坚守,在探寻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实践团对客家文化的崇敬之心与传承之志,将转化为推动文化振兴的实践力量,助力客家文化在乡村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让厚重文脉在新时代的探寻与传承中持续彰显其生命力与影响力。
特色资源|探访富大陶瓷旅游区
实践团赴梅州大埔富大陶瓷工业旅游区调研。富大以 “文旅融合活化陶瓷文化” 为核心理念,依托陶瓷产业根基,打造集生产、展示、体验于一体的陶瓷文化综合体,成为展现大埔陶瓷魅力的重要窗口。
实践团成员实地走访了由瓷器镶嵌而成的主题庭院、富丽堂皇的古色大厅、品类丰富的陶瓷展厅及琳琅满目的陶瓷商店,还驻足观摩师傅现场绘画创作,在这一过程中领略到陶瓷工艺的精湛传承与创新活力,深刻体悟 “传统工艺与现代文旅交融共生” 的发展路径。大家表示,将以 “传承创新” 为指引,助力传统产业升级与文化旅游发展,书写陶瓷文化振兴新篇章。
活动总结
结束此次梅州大埔的实践之旅,红绿古特实践团将重新整装,站在新的起点上,满怀热忱地奔赴下一程。实践团深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的推进既需久久为功的坚守,亦需与时俱进的创新。因此,团队将继续以“红色”为精神坐标,赓续革命传统;以“绿色”为发展底色,守护生态基底;以“古色”为文化根脉,激活历史资源;以“特色”为突破引擎,赋能产业升级,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持续书写青春担当,贡献更多青年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