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战略部署,7月6日,广东财经大学“资智兴农”实践团奔赴惠州小金口街道,开启了为期一周的实践。团队锚定农村“三资”管理,用上传资源图片、生成收付款计划等专业行动,为乡村治理注入青春力量。
一、聚势启行:启动会议锚定实践方向
实践由一场凝心聚力的启动会议拉开帷幕。农业农村办公室、财政结算中心、村委会代表与学子们齐聚一堂,“三资”管理的现实图景层层展开。农业农村办公室工作人员剖析平台操作难点痛点;财政结算中心梳理业务效率的堵点;村委干部坦言财务人力短缺困境。为摸透“三资”管理门道,随队指导老师董艳反复强调: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表面现象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去思考问题的实质。
队员们在会议中明晰“三资”管理的脉络,锚定了实践目标:以专业之力,破基层“三资”管理难题,为乡村治理注入青春动能。
二、深耕细作:“三资”管理实践的实干图景
1、以“智能筛选”破题,提升资源管理平台效率
刚上手,实践团就遇上了第一个挑战:三资平台使用效率较低。队员们没有蛮干,而是从用户需求出发,搬出“智能筛选”这个“神器”。把待处理的收付款计划分类,输入“农业灌溉项目”“村集体厂房”这些关键词,同类型项目和过往方案立刻“跳”出来,原本要花半天的活儿,现在一小时就能搞定,效率大大提升!
2、规范上传资源图片,为集体资源可视化添砖加瓦
上传农村集体资源图片是实践团的第二项任务。大家整理村集体资源的实地照片,规范处理格式,准确核对信息,录入“惠州市农业农村三资平台”。完成资源上图约3000张,使农村集体资源从抽象的数字,变成踏踏实实的实景图。“以前在平台上看资源,只能靠文字想象地块、厂房的样子,现在点开图片就能直观看到实景,后续管理也方便多了。”队员叶依馨边整理照片边感慨。
3、完善电子台账,双场景提质增效
“多亏了同学们,电子台账完整度上去了,还帮街道省了一大笔外包费!。”工作人员赞扬道。为了更好地规范化电子台账,在财政结算中心,实践团按照年月整理原始凭证,开展农村集体资产租赁合同数据化建档工作。对合同标的、权责条款及租金明细等核心要素进行结构化提取与电子台账录入,构建可溯源的电子数据库,实现信息标准化管理与动态监测;在村委会,实践团按按时间线整理原始凭证,翻查近二十年的资产台账,核对票据数据与审批流程,整理出数笔过往遗漏纸质账目。
“以前学的是理论,现在才真正把知识用在实处,每一笔账都关系着村集体的利益,容不得半点马虎!”队长古佳慧的话,说出了所有队员的心声。
七日实践,青春与乡土双向滋养。队员们不仅摸清了农村“三资”管理的现状、提升了实践技能,更读懂了一个道理:”三资”管理管的是村集体的“钱袋子”,连着乡亲们的“好日子”。总结大会上,街道办工作人员对团队工作价值作出了深度阐释:“回顾这段时间的协作,团队留下的绝不仅是一份份看得见、摸得着的阶段性成果,更是专业赋能治理的火种——小金口数字治理模式有望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方案。”广东财经大学“资智兴农”实践团深入基层,助力推进小金口街道集体资源信息的数字化、可视化进程,为乡村振兴筑牢“三资”管理根基。
未来,实践团将继续以专业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故事,让青春力量成为激活基层“三资”活力、赋能乡村发展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