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社会实践特辑19|田园智财实践团:创新“三资”协同机制 青春书写振兴新篇

发布者:孙燕媚发布时间:2025-09-04浏览次数:10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三资”)的高效管理与协同发展已成为夯实基层经济根基的关键。随着农村改革深入推进,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展现出巨大潜力。202576-720日,广东财经大学“田园智财实践团”再次启程,奔赴肇庆市德庆县高良镇与江门市台山市台城街道,围绕“农村集体经济与‘三资’管理协同机制”展开深度调研与社会实践活动,致力为两地量身定制发展方案,以青春智慧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01:重访高良

聚焦资源整合难题

实践团先后深入大江村、大寨村、云贞村及都合村等地,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走访、田间劳作等形式,全面摸排各村发展现状。在高良镇,实践团发现各村普遍面临产业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低、青壮年劳动力流失、销售渠道单一等共性挑战。尤其在云贞村荔枝等特色农产品虽品质优良,却因市场波动和经营问题陷入“丰产不丰收”的困境;都合村虽然土地资源丰富,但资源集中程度不高,导致土地利用效率较低,难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模式。部分耕地处于分散状态,农户多种经营、小规模生产仍占主导,农业现代化程度不足,机械化推广和新技术应用面临瓶颈。同时,由于土地细碎化严重,村集体整合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引进企业合作也较为困难,制约了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等新业态的培育与发展。

02:首探台山

助力侨乡资产盘活

踏入台山台城街道,实践团聚焦侨乡特色,与当地侨胞家属、文旅企业和村委干部共同探讨历史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创新模式。共同把脉历史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的现实困境。

在泡步村,团队走访百年侨宅“翘庐”经修缮后转型为“翘庐1992”民宿,经台山籍企业家林志成活化运营,于2024年开业后带动村集体年收入增长45%,形成“民宿+餐饮+文创”产业链,成为村集体经济新引擎;团队实地探访光大学校民宿,聆听村委叶书记讲述侨校历史与活化历程,深刻体会历史建筑承载的教育精神与乡村振兴实践,并提出深挖文化内涵、拓展红色文旅体验维度、强化叙事营销等建议,以增强侨校民宿的品牌影响力与可持续性。此次调研全面呈现了侨乡特色资源活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与现实挑战,为探索乡村“三资”管理协同机制提供了鲜活样本。

团队走访了数十处侨乡历史建筑,这些承载着岁月痕迹的侨乡建筑,见证了辉煌过往,却也面临着权属错综复杂、维护成本高昂、开发难度大的严峻挑战。实践团与当地共同构想出"侨乡文化IP+数字化资产管理"的方案,构思设计"粤迹探索"文化品牌和数字化管理工具,既保护了历史文化遗产,又为当地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03:深入实地

共探发展治理新路

实践团坚信,答案永远在田间地头。队员们与村委干部、家庭农场主、企业管理人员围坐一堂,不仅问需、更在问计,围绕“三资”管理中的历史遗留问题与未来发展瓶颈,展开多轮深入研讨。通过共同梳理权责关系、还原业务流程、模拟决策场景,许多在办公室里无法发现的真实痛点和可行路径被一一挖掘出来。这种“共同探索、共同定义问题、共同寻找出路”的工作方法,确保了最终的解决方案深深植根于当地实际,凝聚了各方共识。

依托两年来对17个行政村的持续追踪,团队将调研触角进一步延伸至家庭农场、企业实体与村委会,与管理人员、村干部展开面对面的思想碰撞,深度剖析权责边界模糊、数字化转型滞后等制约乡村发展的症结所在。在德庆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团队聚焦特色产业资源优势,探寻资源整合的创新路径;而在侨韵悠长的台山,则立足侨乡文化禀赋,着力破解资产盘活与文旅融合的发展难题,力求为两地量身定制具有针对性的发展蓝图。



04:创新实践

多学科协同配合

在扎实的一线调研基础上,实践团充分发挥成员跨学科背景优势,运用审计学、信息管理与数字技术等方法,对两地进行系统化诊断与提炼。通过实地核查账目、访谈干部群众、建模分析数据,团队将共同发现的复杂问题清晰转化为“权责清单明晰化+数字化动态监管”双轮驱动协同模式,为优化乡村治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框架。此外,团队创新设计“粤迹探索”文化IP及“茶韵人间”微信小程序,依托台山侨乡文化底蕴与德庆茶产业基础,推动茶旅融合、拓宽农产品销路,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收益双提升。

05:青春实践

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田园智财实践团”始终坚持以专业知识和青春智慧服务乡村。队员表示:“再次走进高良、走进台山,我们不仅是一名调研者,更是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我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技术赋能治理,用创意激活文化,这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的荣光。”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两地实践经验,持续跟踪建议落地情况,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三资”管理新模式,为广东乃至全国的乡村振兴贡献广财智慧与青春力量。

06:团队介绍

广东财经大学田园智财实践团,成立于20236月,张建平老师(广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教授)、陆万俭老师(广东财经大学文化旅游学院院长助理)、孙燕媚老师(广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辅导员)指导开展活动,由来自各个不同专业的17名同学组成,团队成员有王政超(广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2023级会计学专业,队长)、杨馥宁(广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2024级财务管理(智能财务)专业,副队长)、陈鑫悦(广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2022级会计学专业)、黄嘉雯(广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2023级会计学专业)、黄国舜(广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2023级会计学专业)、古敏怡(广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2023级会计学专业)、何静娴(广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2023级会计学专业)、张婧明(广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2023级审计学(信息系统审计)专业)、曾乐尧(广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2023级审计学(信息系统审计)专业)、何尧舜(广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2023级会计学专业)、钟汝其(广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2023级智能会计专业)、薛泽如(广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2023级审计学专业)、陈健娆(广东财经大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2023级人工智能专业)、董子杰(广东财经大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2023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马乐陶(广东财经大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2023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郭齐有(广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2024级会计学(智能会计)专业)、龙思捷(广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2024级审计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