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贯彻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号召,广东财经大学藤韵数创实践团于2025年7月7日前往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浔峰社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通过前期采访调研、中期参与夏令营活动和后期的总结归纳,以采访非遗传承人、趣味夏令营为核心,为双百工程贡献青春伟力,为推动非遗产业新时期发展注入新动力。
走访非遗地,了解藤编文化
实践团首先来到南海藤编文化产业园。拉开大门,空气中仿佛还萦绕着藤条的清香,各式藤编作品静静陈列,从实用的筐篓到精巧的摆件,每一件都藏着时光的痕迹。
在这里,团队与藤编传承人促膝长谈。在访谈中,传承人向队员们展示了藤编精品,每一件都尽显匠心,他详细讲述了各项藤编制作的传统工艺。那些关于“一根藤条如何变成艺术品”的细节,那些“守艺不易却始终热爱”的坚持,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刻感受到:非遗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指尖、存活在生活里的智慧。实践团成员们也发现此项技艺存在地区局限性、传承力度不够的问题。针对这一类问题,实践团成员在南海藤编产业园拍摄大量照片并记录了采访视频,从而制作图画集和纪录片。
走入浔峰社区,传承南海藤编
带着从非遗基地的问题,实践团又来到大沥镇浔峰社区,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生动的藤编体验课。
“大家看,这样交叉、绕圈,就能编出小兔子啦!”志愿者们拿着提前准备好的藤条,介绍着藤编的历史,手把手教孩子们基础手法。小朋友们围坐在课桌前,从生疏穿藤绕线,到逐渐编出雏形,他们渐渐找到节奏,最终在队员们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一份藤编手工作品。孩子们举着作品欢呼的模样,成了社区里最治愈的风景。这堂课不只是教编织,更是想让孩子们了解藤编这项非遗技艺的历史与价值,我们手中的这根藤条,也能编织出传统与未来的联结。
从非遗基地的深度访谈,到社区课堂的趣味互动,藤韵数创实践团用脚步丈量传承的路径。从非遗传承的学习者,记录者到非遗传播者的转化中,实践团不断为南海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注入青春活力,在与传承人的对话中扎根,在与孩童的互动中生长,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里,依然能找到属于它的鲜活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