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背景
为深入了解极端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广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智天而作”暑期社会实践团于2025年8月5日前往广州市南沙都市农业园(国家3A级旅游景区)开展为期一周的实地调研。
调研团队
调研实践团队通过田间走访、问卷访谈和沉浸式体验等方式,旨在全面认识极端气候对农业生产的挑战与机遇,探索设施农业与智慧农业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可行路径。
调研过程
走进田间地头,倾听农户心声
在园区人员带领下,团队参观核心种植区与现代化温室大棚,了解莲藕、果蔬等特色农产品种植模式,重点调研极端高温、强降雨、台风等气象事件对作物生长周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园区负责人介绍,台风防护措施、干旱季智能灌溉技术应用及大棚种植,显著提升了应对气候冲击的成效。
园区大棚配备智慧灌溉系统,可依植物生长动态调节水肥;无土栽培技术既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强作物抗逆性、减轻极端气候影响,又实现资源循环 —— 多余肥料经管道回流储池再用于灌溉,减少浪费、降低成本,彰显绿色高效农业发展方向。
与园区工作人员交流后,实践团了解到极端气候加剧生产不确定性,对劳动力安排、生产成本及市场价格产生连锁影响,“靠天吃饭” 仍是农业现实难题,但设施农业与智慧农业的推广正逐步改善这一情况。不过,连续降雨仍造成部分农田积水,给农户生产安排带来新挑战,这也让实践团更直观地意识到,应对极端气候不确定性仍是需优先解决的重要任务。
品尝特色黄晶果,体验农旅融合
调研期间,团队品尝了园区特色水果——黄晶果。这种口感独特、营养丰富的水果不仅丰富了园区产业结构,也成为推动“农业+旅游”融合发展的亮点。
作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南沙都市农业园通过打造特色农产品、亲子采摘体验和研学项目,提升农业经济价值,同时增强市民对都市农业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团队成员直观感受了农业多功能性的重要意义:农业不仅关乎粮食安全,还承载生态保护、休闲旅游和科普教育功能。
青年视角下的农业韧性思考
“农业不仅是经济产业,更是粮食安全和民生保障的基石。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我们希望通过调研,总结南沙农业园的经验,为探索农业高质量发展和韧性提升提供参考。参与实地调研的实践团成员陈培炫表示。
研究样本的拓展
此次调研增强了团队成员对“三农”问题的理解,也让大家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在应对极端气候中的作用,并为园区提供了宝贵的意见。从智能灌溉、大棚种植,到病虫害绿色防控,再到农旅融合模式,南沙都市农业园的实践为全国都市农业发展提供了“南沙样本”。
研究思维的启发
接下来,实践团将系统整理调研成果,形成详细报告和案例分析。团队计划将访谈资料、图片数据和问卷结果进行数据化整理,从青年视角提出建设性思路,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是一场田间地头的实地调研,也是一场关于责任与担当的实践教育。正如团队成员所感悟:“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青年学子有责任也有能力,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