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广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组织多支“三下乡”实践团队,深入岭南多地乡村,围绕“农村财会”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合的目标,走进田间地头、生产车间和基层税务大厅,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实际能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专业财会动力,取得显著成效。各团队依托财会专业特长,精准对接农村需求,既帮助农户规范财务台账、优化产业核算方式、协助基层完善财税服务,又通过实践反馈教学与科研,切实打通财经专业服务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体现了高校扎根大地、服务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01精准服务:助推企业转型与文化振兴
在大埔县,“红绿古特”实践团以“四色生辉”为主题开展支教活动,带领孩子们体验本土制瓷文化,激发文化认同。团队深入陶瓷企业调研经营状况,借助财会专业能力协助搭建线上运营平台,并积极探索“埔娃娃”IP在文旅融合中的商业模式与财务路径,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文化振兴提供专业支持。
在广宁县古水镇,“乡韵兴农”实践团开展了为期七天的实践活动。期间,团队通过走访调研,明确了当地农产品在销路和品牌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改进建议。实践团还联合企业开展助农直播活动,吸引3566人次观看,实现成交额1196元,转化率达22.73%。此外,团队通过设计产品包装插画、借助小红书平台进行宣传等方式,有效助力当地农产品提升附加值和知名度。
02机制创新:深化农村“三资”管理改革
“田园智财”实践团在肇庆、江门围绕农村“三资”管理协同机制展开调研。在台山,团队探索侨乡资产活化路径,提出“侨乡文化IP+数字化资产管理”的创新方案;与当地多方共同研讨发展路径,依托跨学科背景构建了“权责清单明晰化+数字化动态监管”模式。团队还设计推出“粤迹探索”文化IP及“茶韵人间”小程序,有效促进茶旅融合与农产品销售。未来,团队将进一步总结提炼经验,致力于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三资”管理模式,为乡村振兴持续赋能。
“资智兴农”实践团在惠州小金口街道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三资”管理实践活动。团队首先通过启动会明确“专业破难题”的目标,随后借助“智能筛选”技术有效提升三资平台处理效率,累计上传近3000张资源图片,助力实现资源可视化。此外,实践团还在财政结算中心和村委会协助完善电子台账、补全历史账目,推动基层“三资”管理向数字化、规范化迈进。
03政策调研:打通财税服务“最后一公里”
“云税深研”、"云税新声"实践团作为粤商千企大调研云浮执行队,深度对接国家税务总局云浮市税务局、农业农村局及新兴县税务局,协同开展政企校三方调研。团队融入“青年兴税帮帮团”“冬梅好人工作室”等税务特色项目,实地走访税务局、农业农村局及衍生集团、广华食品、温氏集团、象窝山生态园、明基水产等七家单位,全面调研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总结提炼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式。
04审计创新:强化涉农资金监管效能
“智审兴乡”实践团聚焦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涉农资金审计问题,在兴宁市开展广泛调研,揭示农村审计现状与难点。团队提出“嵌入式审计+数字化平台”双轮驱动模式,构建资金全流程监督机制,设计数据共享与整改追踪平台,实现跨部门信息互通与动态监管,并建议差异化人才引进机制,缓解基层审计人力短缺。后续将回访开展财会审培训,形成“调研—反馈—提升”闭环。
05多元规划:激活乡村资源价值
“沙田筑韵”实践团赴惠州沙田镇,助力当地街心公园建设与乡村发展。团队实地调研鹤山村公园选址,并结合福利楼乡贤文化融入白鹤元素,兼顾崇开公祠周边需求,将客家传统文化与休闲功能有机结合于公园设计之中。在推动高标准建设的同时,团队发挥专业优势,研讨旅游路线、手绘导览地图以增强宣传吸引力,并制作游客视角vlog与文化纪录片,多维度传播沙田魅力,助力乡村资源价值提升与振兴发展。
“凤起清阳”实践团在连州丰阳镇三村实施精准振兴策略:为夏东村设计“云端推广+自驾环线”激活线下客流;为大富头村提出“三链融合”解决马蹄滞销,搭建电商平台拓宽市场;为梁家水村制定“红色研学升级计划”,增强课程与传播吸引力。团队以“乡村规划+文旅融合+产业创新”为核心,依托专业技术开展古建筑改造与活化、文创开发与旅游动线设计,系统性赋能乡村资产运营与可持续发展。
从陶瓷工坊到乡村竹海,从税务大厅到村委院落,会计学院学予以专业为笔、以数据为墨,推动农村财务与管理走向科学化、透明化和高效化,扎实履行高校社会服务职能,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注入强劲的财会动能,谱写新时代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